从A到I:新基建看上海
为经济转型期注入“换挡”动力,新基建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目光聚焦上海,“横空出世”的新基建早已在这里悄然起步、飞速成长。A(人工智能 AI)B(区块链 Blockchain)C(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D(大数据 Big Data)E(新能源充电桩 New Energy Charging Pile)……过去一周内,新华社上海分社详尽梳理了上海在新基建各领域的“主角”,轮番登场的产业基地、智慧设施、创新应用,让你预览新基建助力下的未来智慧生活。
落户在上海西南门户松江区的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产业基地,总投资超150亿元,承担各种大规模AI算法计算、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任务。该超算中心竣工后有望成为长三角最大、全国前三的AI超算中心,成为助推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将对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带来巨大的科技助力和发展机遇。
新基建观察之A:解密上海这个AI数据“MALL”
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区块链(Blockchain)正在逐渐从模型阶段走向实战阶段。协助疫情防控,目前已有多个区块链应用上线,类型涵盖了身份管理、信息确认、供应链金融、信息采集确认等场景。
在树图易签这个区块链小应用上,每笔捐赠都拥有一串独特的字符串,也叫“哈希值”。这个“哈希值”可以类比为这一记录独特的“指纹”,物资流向、改动均会被一一记录。但凡需追溯,皆可区块链。
新基建观察之B:凡有溯源需求,皆可区块链
化危为机,云计算等有活力和创造力,代表产业转型先进方向的企业率先复苏、对冲外部不确定性,积极布局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上游进军,造就了中国经济的韧劲。数十家科技企业合力托起的江畔“云”,在助力政府精准防控、中小企业抗疫和未来智慧城市构建中,提供了已在一线使用的众多方案。
在此次疫情中,公共数据如何更好地开放和利用,再次被广为提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
新基建观察之C:一朵“云”起,万家复工
数据中心是集中存放大量具备计算、储存、交互信息能力的设备,并为之提供稳定可靠运行环境的场所,能够为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云存储、云计算业务提供大规模数据计算中心和存储中心,被称为“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在位于上海临港的国际数据中心,一间间有序运转的机房内存储着无数人的互联网生活和记忆,各行业的海量大数据在这里储存、运算、传输,实现从数据到智能的飞跃。
新基建观察之D:探访大数据时代的“万能粮仓”
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部分,其中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备受瞩目。当马路上绿色车牌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多,当自动驾驶应用越来越广,当充电桩设施越来越普及,我们离更智能环保的出行生活也越来越近。上海嘉定汽车城EV-AI智行港和上海市充换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平台“联联充电”合作打造的标准充电示范站,有效解决了充电设施老旧难用、油车占用充电位、支付方式不统一等行业痛点问题。
新基建观察之E:处处有充电桩 路路向智能行
随着新基建不断投入,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入发展,智能工厂已成为越来越多现代制造业的未来趋势。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的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冷轧热镀锌智能车间是一座可以24小时运作的“智能工厂”,从库区到加工区,几乎看不见人的工厂内一切井然有序,灯光幽暗的车间里只能听到巨型设备的加工轰鸣声。车间智能化升级后,吨钢能耗、综合污染物吨钢、加工成本等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下降,劳动效率更是提升了30%。
新基建观察之F:智能工厂开创“智”造无限可能
随着5G网络建设提速,5G手机将只是未来5G应用中的冰山一角,几乎各行各业都会与5G擦出创新火花。在上海虹口区北外滩区域的5G全球创新港,未来感十足的十大5G应用场景和互动设计,让你能够一站式体验5G加持的未来生活。
截至2019年底,上海已累计建成超过1.6万个5G宏基站,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未来,5G将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使能器,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新基建观察之G:5G加持,看三百六十行如何“华丽变身”
万物互联的时代,一次大面积停电不仅会使城市的夜景不再璀璨,也绝不限于交通、通信、商业受到影响,断电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就像是“心脏骤停”,充裕、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成了最基础也最关键的城市保障。电力系统只有具备了硬实的“骨骼肌肉”——特高压、敏感的“神经网络”—— 智慧能源互联网,才能坚强又智慧。在能源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双重驱动下,构建智能化的现代能源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新基建观察之H:特高压到智慧能源,城市电网从骨骼武装到神经末梢
将“大规模”和“定制”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组捏合在一起,工业互联网能够通过各环节柔性改造和数字化升级,实现生产方式跃升。新冠肺炎疫情让国内制造业经受了一场大考,面对员工返岗难、物流不畅、原材料供应中断等难题,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产物,通过连接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有效助力复工复产。
上海作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先行城市,正把工业互联网作为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项。
新基建观察之I:“流水线”也能“个性化”——工业互联网圆你“私人定制”梦
从A到I,一幅新基建全景图徐徐展现,其中闪烁的无数光点,将成为未来产业和城市转型腾飞的起点。进入“算力就是竞争力,网络就是承载力”的新阶段,发力于科技端的新型基础设施步伐加快,更立足长远。
随着设施逐步完备、行业密切联动,新基建释放的新动能将不断渗透各个产业,织成一张支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设施网。
记者陆文军 周琳 龚雯 何曦悦 王辰阳 程思琪 王默玲 杨有宗 滕佳妮
(来源:新华社)
注: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